100多年前的沙面,还与陆地相连,是沙基洲的延生,名为“拾翠洲”,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也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对外通商的要津。
曾有外来旅游的人误以为沙面是一种小吃,其实这个静谧的小岛又何尝不是广州的一道精神美食,充满着西式文化的沙面正是餐桌上最后一道秀色可餐的甜点。
如今,沙面的前生不复存在,与现代广州相伴而活泼起来的,是沙面幽雅的风情和时代留给她的迷人的印记。
在广州西南的一隅,有一个静静的小岛,它与高楼大厦林立的现代化城市截然不同,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没有疲于奔命的脚步,一切在这里都是缓慢的,优雅的,这就是沙面。
100多年前的沙面,还与陆地相连,是沙基洲的延生,名为“拾翠洲”,是广州“水上居民”聚居地之一,也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对外通商的要津。从明代开始,政府在此设立“华节”管理对外贸易。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后,沙面逐渐结束了它作为接待外商要地的时代,而成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寻欢作乐的地方。一时之间妓船鳞集,酒舫豪华,美酒佳肴堆成了山。此边厢是夜夜不绝的笙歌,而在危机四伏的近代中国,沙面成为广州城的江防要塞,沙面的另一边却已经悄然矗立起几座漆黑冰凉的炮台,在此扼守着广州的西南边防。
近代西方列强的炮火最先打开了中国的南大门,沙面成为西方文明介入广州这个古老城市的一块“飞地”,如今岛上所会集的欧陆庭园式城市建筑,以及西方世界所追崇的建筑艺术之美,在沙面的一砖一瓦上,都深深刻着百年的辛酸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租约,英、法凭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恢复商馆洋行”为借口,按一亩地一千五百钱地所谓租界费,强迫两广总督租借沙面,清政府被迫同意把沙面“租”给英、法,沦为英法租界。
殖民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沙面东面1/5为法租界,以西4/5为英租界。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沙面的45英尺范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从此沙面便成为我国最早的“租界”之一,又是我国惟一的“租界岛”。到了19世纪末,沙面租界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各种公共设施的独立于广州城的城区。租界内各种权力由英法驻广州领事控制,19个国家相继在岛上建立起领事馆,还兴建了一批教堂、洋行、邮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住宅,列强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其中道路与绿化带占了相当大的面积。当时的住户多是各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职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传教士。
美丽如斯的沙面,在那个年代并不属于广州人。“华人与狗不得进入”也源于那个时代。
1925,英日镇压在上海游行工人引发的五卅惨案。为声援上海的罢工工人,香港、广州工人也进行罢工,工人纷纷离职返回广州。10多万工人、商人、学生举行集会,要求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并游行到沙面租界对岸的沙基。当游行队伍行经沙基西桥口时,双方发生冲突。英军士兵从沙面向游行群众开机枪扫射,驻扎在白鹅潭的英国军舰同时向北岸开炮。游行队伍毫无防备,四散躲避,当场死亡52人,170多人重伤,轻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国内的“沙基惨案”。当年,沙面外表的繁华盛世不过如同镜中月影一样,美丽但是脆弱。
一百多年后,如今的沙面,经过时间的洗礼,在记录历史的同时完整地保留着当时的绝大部分建筑,堪称西方建筑大观园,150多座欧洲风格建筑就如同一笔财富,在历史中存入沙面。
折衷主义的新巴洛克风格建筑在沙面比比皆是,或任意模仿历史,或自由组合种种。倘若漫步沙面,最容易发现的就是白天鹅宾馆对面的沙面大街59号,原来是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这间洋行当年曾作为四大企业之一垄断了当时华南地区的石油和煤油市场。后来,也曾作为德国领事馆,如今,作为文物的59号仍静静注视着沙面的前世今生。
沙面的浪漫主义建筑不多,只有露德天主教堂是沙面唯一的典型的浪漫主义建筑,位于沙面大街14号,正面分上中下三段式,墙面上有数不清的垂直线条,门和窗都是向上的尖券状,顶上是一个重重叠叠的尖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
如今岛上的胜利宾馆是沙面西洋建筑群中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最典型代表,在房屋正面檐口或者是在门柱上,都有三角形的山花装饰,与底层的重块石互相呼应,屋顶沿街或转角部位还加有穹窿顶阁楼亭,很有古希腊建筑的韵味。该建筑建于1920年,曾作为英国汇丰银行。当年的外国银行是外国掠夺广州和华南地区金融市场的网络和纽带,在国内发行货币,收购白银,垄断贸易。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成为20世纪影响最大的建筑潮流。沙面一街16~20号,四层住宅,是典型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已经是“国际式风格”的平屋顶多层单元住宅。这种趋于实用性价值的建筑风格,不仅丰富了沙面建筑群文化,更体现了广州这座美丽城市的包容力。
鸟瞰珠江港口,这里是中国南方最大口岸。
广州沙面古建筑。
驻守广州的清朝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