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土
2011年2月25日,夜幕降临广州,与海心沙一水之隔的珠江北岸,两块巨大的砾石亮起灯光,为首次来探望它的创造者奏响音乐。
这音乐,是英国阿库•汉姆舞蹈团的现代舞《上升之路》的在华首演音乐;这砾石形的建筑,是广州的七大地标建筑之一广州歌剧院;而这位造访者,正是广州歌剧院的设计者,全球首屈一指的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这是一位极具颠覆意义又风靡全球的设计师,这是一座曾经极具争议又极具个性的大剧院,扎哈•哈迪德与她的广州歌剧院,恰似卵石与河床、流水与河谷,如此对立又如此统一,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又默默融入广州这座南中国水汽氤氲的城市。
圆润双砾
广州歌剧院建设曾经被寄予厚望——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广州早已经成为中国华南最大的中心城市。巨大经济成就带来热切的文化需求,广州歌剧院筹建之初,就被寄予了与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三足鼎立”的期望,既要体现广东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要体现开放、自由、包容的普世精神,设计方案的挑战性是不言而喻的。
2002年11月底,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开始公示。来自国内外的9个设计方案参与角逐。经过甄选,评审从九大方案中初定三个方案,分别是奥地利Coop Himmel blau事务所的“激情火焰”、英国设计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和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方案“贵妇面纱”。最终,扎哈•哈迪德的“圆润双砾”方案中标。
扎哈•哈迪德的方案可谓颠覆常规。在珠江新城城市中轴线约4.6万方米空地上,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广州大剧院的外形犹如平行起伏的沙丘上安置着两块灰黑色的石头,像是巨大河床中一大一小两块卵石,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造型自然、粗野,让人们联想到石头被冲刷的过程和流动的珠江。
与其流线大气的外形相比,大剧院的内部空间给人另外一种感觉:不断变换着的线条,勾勒出大剧院不同寻常的空间形态。“大石头”的色调以白色为主、黑色为辅,是1800个座位的大剧场及配套用房;“小石头”则恰恰相反,墙面是大片的黑,白色为辅,是400个座位的多功能剧场及配套餐厅。
在空间布局上,大剧场蜿蜒的楼梯让人不能一望到底,不规则的线条使得不同层高所看到的感觉不尽相同。在大剧院内部依据其所在位置的地势起伏,巧妙地分隔出不同区域,内外侧坡道、设置的门厅,以及咖啡馆,既便于人流集散,也能让自然光线能透入建筑内部。各个元素与不同层面间柔和过渡,与自然形态完美交融。而芭蕾舞排练厅与过道之间是一面巨大的落地玻璃,排练的演员与观众可以“亲密接触”。
“我想成为这样的建筑师,让建筑和在城市里生活的人连接起来。”这是扎哈•哈迪德的追求。
决不妥协
扎哈•哈迪德来自遍布沙漠的伊拉克,水城广州能够接受她特立独行的设计方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1977年扎哈•哈迪德毕业之后加入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在那里她做了两年的学生和6个月的合伙人,阿拉伯血统的强烈个性,驱使着她寻找一个更自由的施展空间,她选择了离开,于1979年扎哈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大量参与国际竞赛,在建筑界的顶峰与男人们高谈阔论,她在伦敦生活了20年,却未有一件作品在英国问世。
2004年,扎哈•哈迪德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策建筑奖。她获奖同时并创下两个记录:该奖创立25年以来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女建筑师、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建筑师。
艰难的日子过去,扎哈•哈迪德的个性愈发张扬,每次设计都竭力创新,不规则的结构造型和长弧曲线,犹如炸烈开的碎片在城市上空横飞,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倒性的视觉冲击力。这次广州歌剧院的设计更是突破了以往建筑的结构特点,特立独行的建筑结构再次引起轰动。
广州歌剧院整个造型的外围,用悬挑结构和连续墙代替以往盒子建筑的梁柱结构,分不出哪根是梁,哪根是柱,都是倾斜的扭曲的,其最大的倾斜角度竟达30度。传统的柱梁是以传递压力这种关系来完成稳固性。广州歌剧院的折面很多,很难分出主和次的关系,梁和柱子的区分也变得不是很明显了。很多情况下是要靠面与面之间的相互拉扯的作用来对结构整体进行作用。
广州歌剧院总建筑面积为7.3万平方米,地面以上高度为43.1米,地下为负18米,那充满个性的异形设计及钢结构构架,其建筑难度比北京鸟巢还复杂。“大石头”外围护钢结构,共有64个面,41个转角和10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79°,最大为177.5°。“小石头”共有37个面,18个转角,54条棱线,网壳两个平面夹角最小为43.9°,最大为174.1°。
这给广州歌剧院的施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鸟巢结构异常复杂,但主受力结构层次分明;水立方泡泡表面看似无矩可寻,但每个面亦可复制完成。然而广州歌剧院的塑性形体,无法用数学方式去描述。鸟巢起码有四分之一节点是对称的,而广州歌剧院没有一个节点相同。建造使用的每一个钢件都是分段铸造再运到现场拼接,每一个节点从制造、安装均要在空中准确三维定位,而目前国内对如此复杂的钢结构还没有规范可循,工程师们只能摸索着进行。
如此怪异的造型和如此艰难的工程,让扎哈•哈迪德一度面临质疑。
就像北京的国家大剧院曾被大众取名为“水煮蛋”一样,广州歌剧院被老百姓冠以“双砾”的称号。与此同时,正像世界上其它超级前卫的建筑设计,在建造时都会出现超预算的情况一样,广州大剧院的造价也是出乎预料,投标时的工程总造价不含地价约8.5亿元人民币,最终完工时,总造价达到了13.8亿。
扎哈•哈迪德没有妥协,她说:“我觉得美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动感。”她还坚持认为,像广州大剧院这样的建筑,跟普通办公楼不一样,它将在这个城市停留更久的时间,它将给城市的文化带来冲击,因此在预算的判断标准上,不可能和办公楼一样。
人文融合
尽管曾对设计方案投以怀疑的目光,但是当广州歌剧院落成时,开放、包容的广州人又迅速的接纳了它,这接纳中带着愉快和好奇。
建筑施工的脚手架拆除后,广州人迅速地发现了这两块大“砾石”与珠江的呼应关系——大剧院就像两块被河水冲刷得光滑的鹅卵石,它独特的双砾设计为这片区域添加了江河元素,既充满历史与人文的隐喻,又富有现代都市气息。
广州大剧院的不规则结构也为大剧院带来不少趣事:人们走在非对称的黑色的“大石头”和白色的“小石头”之间时,就像穿越峡谷,它那巨大的体量和复杂的光影,让人有一种穿越的快感,并想多次往复。
清水混凝土架空层“还地于民”的做法吸引了不少游人,剧院中全部是斜梁斜板的设计却大大冲击了习惯“方方正正”建筑的人们。有老人曾经跟剧院的管理者说:“怎么在这里会觉得晕呢?”
对于剧院的管理者,广州大剧院带来的是文化上的自豪感。接手广州歌剧院经营管理的中国对外文化发展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口气很大,说:“将来广州歌剧院必是中国三大顶尖演出殿堂之一,将成为国际剧目争演之地!届时,没到过广州歌剧院演出,就和没到过中国国家大剧院一样,说明你还不是腕儿!”
2011年2月25日当天,扎哈•哈迪德第一次探访自己在中国的首件作品时,她的名气与作品让拥有1800座位的大剧场座无虚席,建筑师、媒体、“扎哈”迷们蜂拥而至,以求近距离领略她的风采。当身穿颇有几分解构意味地红色时装地她出现在台上时,观众席上即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扎哈•哈迪德对自己的这件作品也相当满意。“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筑和戏剧文化渊源流长,我相信广州大剧院正是对这些文化传统的体现和传承。这一座先锋前卫的建筑饱含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也反映了中国未来在世界舞台上的卓越地位。”
(资料来源于《羊城晚报》、《新快报》、《南都周刊》)
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广州歌剧院,恰似卵石与河床、流水与河谷,如此对立又如此统一,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扎哈.哈迪德
2011年5月25日,广州歌剧院内的演出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