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珠江片区航海日首页 > 水生活 > > > 正文
三条船,三种姿态
     发布时间:2011-09-27 10:44:19    

龙舟、南海一号、哥德堡号,三条不同的船,贯穿着广州人的精神:进取,开放,包容。

老火汤、及第粥、沙河粉,各种水性美食,滋养着广州人,诱惑着天下人。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广州的风物有水德,所以才会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小叶

 

龙舟:粤人的乐活文化

龙舟是龙文化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一直流传下来。龙舟节(端午节)是和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民间节日一样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原先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行为方式,现在已演变为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运动项目,甚至超载国界,流传到外国了。

进入农历五月,莞邑大地龙舟锣鼓之声已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因为此时各地都举办龙舟赛。这时万众欢腾,万人空巷,任何的文化娱乐活动的规模在她的面前都显得逊色了。不论男女老少,本地外地,倾巢而出,一睹赛龙舟的盛况。欢乐的儿童唱着“扒龙舟,跳龙头,买斤猪肉煲莲藕,大只麻虾点油”的儿歌,街头巷尾,一片欢腾。

新龙船下水这天,最为热闹。凌晨天未亮,村里的青壮年就划着龙船,燃响鞭炮,敲起锣鼓,去村头南海神庙拜神去了,祈求太平盛世,风调雨顺,老少平安。全村人都去聚餐。村前的地头里,架起炉灶,生起柴火,大家自动出人出力,忙这忙那,鸡杀鸭,拔毛洗菜,大鱼大肉搞出丰盛的九碗头。大家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热闹非凡。任何一个民间节日,都没有这个排场。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新龙船下水,还有烧猪分,凡是捐款的人都可以分到。虽然烧猪肉每天都可买到,但这种烧猪有着特殊的意义,神圣无比,手捧烧猪肉,无比自豪、欢喜。还有邻村友好世谊送来的金猪饼食,以示祝贺。

附近的村子,各有各的龙舟节(乡人叫“龙船景”),时间互相错开,避免日期相同。有的龙船景“扒标”即竞赛,有的“趁景”即不竞赛,只是龙舟游龙嬉戏,庆贺节目。如果是扒标的话,那可热闹了,龙船上的健儿,个个象座铁塔,腰圆背粗,力大无比。一声令下,赛龙如离弦之箭,水花飞溅,力争上游。沿岸观众呼声震天,喊声雷动。现在的赛程较短,只几千米。听老人讲,以前的赛龙船要转几大圈,划上几个小时,拼体力、拼速度、拼智慧。一场龙舟下来,虎背熊腰的青壮年人都像散了架似的,手脚麻痹。跳龙船头的人是全船的指挥,要灵活机动,多谋善变,指挥得当。打锣鼓的人要节奏明快,铿锵有力,鼓舞士气。最关键的部位是划头位的人,人称:“扒头桡”。他们是全船力气最大的人,指挥着全船的节奏去划,能够当上“扒头桡”的人是很光荣的,船尾掌舵的人也丝毫不能怠慢,他掌握着龙船的方向,稍有疏忽便铸成大错。所以赛龙船是集体运动,一定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方能取胜。

如果是新龙船下水,或某村的龙船景,必定大排筵席,宴请宾客。村里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同姓宗亲赴宴。他们会划着龙船,船上坐满了应邀而来的宾客,带着礼品,共叙友情。此刻的龙船,成了友谊的使者,感情的纽带。有时新龙船从某村经过,如果村里人有这条龙船的亲戚好友,便会自动带上礼品,在龙船标(一块布)写上对方的姓名,赠送给亲友,以示祝贺。受礼的龙船,缓缓靠岸,鸣炮,拱手作揖,其情其景,十分威武。有的村子在龙船景时,发出请柬,邀请世谊友好的村子来助兴,被邀请的村子会自发组织一批人。不论大人小孩,划上龙船,载着来到该村的河面上游龙,还会受到盛情接待,他们都成了友谊的使者。村民们广邀亲朋好友来庆贺,宰鸡杀鸭,裹粽赠送,家家户户高朋满座,不亦乐乎。哪户家人来的客人最多最体面;反之,则脸上无光了。趁龙舟佳景,宴请亲朋,共话桑麻,浓浓的乡情化作一道美丽的彩虹,长留在人们的心里。

乡亲们把赛龙船看成是和生命一样重要,训练时挑选全村最健壮的村民,冒着酷暑烈日,不怕日晒雨淋,都想争取个好名次。倘若旗开得胜,飞龙第一,划手们便受到凯旋英雄式的待遇。犒赏三军,大排筵席,一醉方休。大家吐气扬眉,滔滔不绝,共庆凯旋。

划龙船有些禁忌,就是不准妇女登船,更谈不上划龙船了。有时龙船从桥下划过,桥上也是不准妇女走过,否则视为不吉利。这纯粹是封建思想作祟,重男轻女。所幸的是,这种风气近年来有所改变,还组织女子龙船队,妇女们飒爽英姿,和男人一样赛起龙舟,男女平等,吐气扬眉。

 

南海一号:探秘“海上丝路”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沉没于广东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1987年在广东阳江海域发现,初步推算,“南海一号”古船是尖头船,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专家从船头位置推测,当时这艘古船是从中国驶出,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或中东地区进行海外贸易。令人惊奇的是,这艘沉没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这艘沉船的出现对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研究以及木质文物长久保存的科学规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标本。同时,它也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1987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一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调查,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一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范围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张松和张威的共同宣传下,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   

20014月,由于陈来发的捐助,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2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2003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同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12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1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最终1221日将“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12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正式进入水晶宫。

“南海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它意味了一个开始。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同时,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哥德堡号:

“友谊使者”盛装归来

“哥德堡号”是大航海时代见证广州水上贸易的古代帆船,1738年,由瑞典东印度公司耗巨资建造,它是这家公司38艘远洋商船中第二大船只,当年船上配有140多名船员,并装备有30门大炮,“哥德堡号”在短短几年间先后三次远航广州。1739年,“哥德堡Ⅰ号”首次抵达广州,其时,清政府以“泱泱大国”自居,在致英王的敕谕中就曾毫不客气地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中国皇帝根本看不上外夷的东西。“哥德堡号”以后的几次往返广州,装满丝绸、茶叶、瓷器和工艺品,这些在中国人看来再平凡不过的物品,经过重洋远渡的路程,在瑞典贩销后所得,竟几乎相当于瑞典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1745年 “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市值2.52.7亿瑞典银币。8个月后,“哥德堡号”返航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就在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乡的陆地的时候,“哥德堡号”船头触礁,随即沉没。人们从沉船上捞起了30吨茶叶、80匹丝绸和大量瓷器,在市场上拍卖后竟然足够支付“哥德堡号”这次广州之旅的全部成本,而且还能够获利14%,这让人不得不感叹中国物品在18世纪欧洲的价值。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它最后沉没在南非。

1984年,瑞典一次民间考古活动发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Ⅰ号”残骸,引起了哥德堡人浓厚的兴趣,潜水考古使古沉船重新进入了公众视野。 发掘工作持续了近10年,打捞上来400多件完整的瓷器和9吨重的瓷器碎片。更加让人们吃惊的是,打捞上来的部分茶叶色味尚存,至今仍可饮用,哥德堡人将一小包茶叶送回了它的故乡广州。

“哥德堡号”是广州水上贸易另一种视角的见证,当年的“哥德堡号”流行着这样一种仪式,每当航行至旅程的终点时,船长会在甲板上搭建一个装满水的池子,在里面放入烂菜叶、烂西红柿等物,接着让水手们浸泡在池中,这种近乎怪异的亲水方式不是在祭祀,而是在提醒每一个航海的船员旅程之辛劳。水手们在海上一呆就是几个月,与水早夕相伴,客观环境如此,不懂得忍耐与习惯又怎能传递海洋文化,水文化也浸润着无数水手的情感。

“哥德堡Ⅰ号”的考古发掘直接导致了东印度公司的新生。“哥德堡号”基金会和新东印度公司相继成立,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群热心人的讨论中酝酿成形,那就是要以“哥德堡Ⅰ号”为原型,建造“哥德堡Ⅲ号”仿古商船,并且要沿着先人的航线,重抵中国广州。

1993年,瑞典新东印度公司开始筹划仿造“哥德堡号”。1995611日,“哥德堡Ⅲ号”安放龙骨开工建造,新地船厂举行了传统风格的盛大典礼,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成为这项工程的监护人。

2002年,260多年后的“哥德堡号”朝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广州驶来,这一次的背景全然不同,中国已从过去的封闭走向开放,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力量。

“哥德堡号”是上一个全球化时代的“化石”,从这个意义上说,“哥德堡号”复活后的环球航行,无愧于一次充满想象力的壮举。它仿佛一架时间机器,让无数已经习惯于在电脑网络前品味全球化的人们回到既往,重新领略大航海时代栉风沐雨的豪情。就像潮起潮落,开放与封闭、交流与阻隔,似乎也有交替轮换的周期。

农历五月,广东各地的龙舟赛事精彩不断。

南海I号进宫庆典。

南海I号出水和上岸

2007年6月9日,哥德堡号回家

 


合作单位:
珠江水运杂志社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
珠江航务管理局 |
广东海事局 |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云南省人民政府 |
广西区人民政府 |
广东省人民政府 |
国家海洋局 |
海关总署 |

Copyright © 2022-2023 www.zjpqhh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版权归 珠江水运杂志社有限公司所有
粤ICP备2022124804号-1